雕龙古籍数据库--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庫存目書、四庫奏毀書、四庫未收書


已购买
电子图书
古文献
中文

推荐读者使用此库查看四库全书系列。

数据库介绍: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涵蓋了古代中國幾乎所有學術領域,以及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四庫》即《四部》之意,即將所收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於部下分類,類下再分子目。
總計四庫全書共分為四部四十四類六十六子目,其分類情形大致如下:
經部: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四書、樂、小學。
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子部: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釋家、道家。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
四庫全書當時共鈔成正本七份,副本一份。原鈔四份,分藏於北方四閣,即文淵闊、文津閣、文源閣、文溯閣。續鈔的三份,分藏於南方三閣,即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其中文源閣、文宗閣、文匯閣之四庫毀於戰亂。文溯閣之四庫現保存於甘肅省圖書館,完好無損;文津閣之四庫,現存於北京圖書館,並由上海商務影印出版;文瀾閣之四庫,現存於浙江圖書館;文淵閣之四庫,現典藏於台北之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於民國72年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發行。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这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续修四库全书》沿袭《四库全书》体例,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绿、红、蓝、赭四色装饰封面,16开本、精装1800册,分经部260 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荟萃于此。
  《续修四库全书》总共收书 5213种,比《四库全书》增加51%。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曾向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82家藏书单位商借底本,每种入选图书,均选取最佳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为四库馆臣所未见。 《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包括,对《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四库全书》成书后著述的续选。
补选之书主要是
1.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
2.《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书籍;
3.四库馆臣对戏曲、小说持鄙视态度而未予收入的书籍。
续选之书主要是
1.清代中期的纪晓岚、戴震、翁方纲、彭元瑞、任大椿、孙希旦、王念孙、阮元等为代表的“干嘉学派”著作。
2.清代后期的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著作。
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收
 
 
四庫存目書:
乾隆將偏離其統治需要和價值標準者予以摒棄,只存其目,是為四庫存目書。茲據清 紀昀主持編纂之《四庫全書總目》,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列為存目之書(叢書除外)4752種,其中19種採宋本,26種採元本,2408種採明本,2258種採清本,35種採民國本,6種採外國本。雕龍WEB版經重新整理後,重計為4561種。
 
 
四庫奏毀書:
乾隆將違反其統治需要和價值標準者予以銷毀,禁止刊藏,是為四庫奏毀書。茲據清軍機處《分次奏進銷毀書籍單》, 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毀棄之書621種,其中290種採明本,319種採清本,12種採民國本。雕龍WEB版經重新整理後,重計為620種。
 
 
四庫未收書:
乾隆修纂《四庫全書》峻工以後,全國又陸續發現一些當年未能徵集到的歷代典籍,于嘉慶初年陸續進呈,是為四庫未收書。茲據清阮元《四庫未收書目》,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未收之書167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