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习近平主席11月14日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其中着重指出:“中外考古学界认为,中华文明和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文明的智慧让我们理念相近、心灵相通。”习主席的这些话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中拉命运共同体。
第一,中拉关于文明与现代化发展的理念相近。 中华文明与拉丁美洲文明都是古老、伟大的文明。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各国基于自身文明发展历程走出的现代化道路,也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发展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拉美有着广泛的读者,就是因为拉美人民最为关心的是这样的问题:中华文明怎样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使多元文明“向内凝聚”为共同体,而不是向外扩张或依附于他人?中国在进行全面改革开放的同时,是怎样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归根到底,中国正在凝心聚力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拉美国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吸引力。
拉丁美洲有着古老、灿烂的文明,极具创造性和爆发力的文化,拉美的现代化道路十分独特,极为艰难,在追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上,拉美人民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奋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在拉美之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更为深刻地印证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指出,“所谓国际分工,就是一些国家专门获利,而一些国家专门受损”。他根据“依附理论”分析了拉丁美洲数百年的苦难与困局。通过中拉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能够拓宽视野,加深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和道路的理解。
第二,中拉关于文化自信的理念相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命题,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国式现代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现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经验的思想结晶,它也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现代化理论的崭新创造。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中拉两个伟大文明共同的梦想。通过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我们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而拉美人民也在追求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懈奋斗。实际上,正是因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难产,才使拉美的“孤独者”认为,文化就是自己唯一的“亮色”与希望所在,是追求自己道路的根本动力,是保卫自己强有力的武器。正如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所说,“文化便是一切”。在拉美的“孤独者”看来,拉美的现代化之路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道路,所以他们认为,文化是真正的突破口、爆发力,是唯一的出路,是“决定性的储备”,是足以改变世界的能量。智利诗人聂鲁达说过,如果我们看一看美洲地图,正视那伟大的万千气象,我们就会对拉美的未来信心倍增。
正是因为中拉对于文化自信的理念相近,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伟大的拉丁美洲和拉丁美洲文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魅力理解为文学形式技巧的魅力,只有通过中拉文明互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拉美人民的命运与处境,理解拉丁美洲文学的苦难与辉煌。 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身着哥伦比亚传统服饰的马尔克斯说:“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正如习近平主席2016年11月22日在智利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所强调的:当前,拉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有所增多,但依然是充满希望的热土。文明交流互鉴,是彼此感召,是彼此凝望,是彼此守望,这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主席的文学情缘。可以说,习近平主席是拉美文明和拉美文学的伟大知音与读者。
第三,中拉关于美好生活的理念相近。 习近平主席在《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是我们两国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习近平主席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美好生活也是印加文明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印加文明中,人们提倡保护“帕恰妈妈”。“帕恰妈妈”,也被称作“大地母亲”,它源于印第安人的美好神话故事,是印第安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爱。保护“帕恰妈妈”,也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平衡。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凸显中拉彼此具有共同的文化信念,这样的共同文化信念还在不断得到强化。经贸互补的关系拉近了彼此的地理距离,文明交流互鉴极大地缩短了彼此的文化距离。平等相待合作原则,使中拉对彼此命运无比尊重与真诚关切。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价值认同,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中拉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秘鲁作家里韦罗说:“真正的幸福在于始终保持开拓的热情。”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我们努力促进中拉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共同引领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艘大船驶向新航程。(作者分别是bob登陆网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