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
摄影:杨婉婷、吕宸、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秋月、林东来、张逸茗、悠然 | 责编:山石万卷经纶
藏着古往今来
洋洒千言
绘着山河壮阔
本期“北大学者的书房”
让我们一起走进
城市与环境学院
韩茂莉教授的书房
透过浩如烟海的书卷
在地理中游走
览九州风物
系国脉民生
于历史里浮沉
聆千古足音
思江河之变
容纳山海的书房
韩茂莉的书房,同她的研究领域一样,充盈着历史的气息,容纳着山海的厚度。
毋庸置疑,书房是韩茂莉进行学术与科研的重地。韩茂莉的日常生活,颇有些“苦行僧”的味道,“(我)几乎没有业余生活。早上起来了就上班,下了班去吃食堂,一天就吃一顿饭,吃完饭回来就坐办公室了”。
每天十余个小时的工作,渐渐耕耘起一座知识的小山。三万多张的文摘卡,是韩茂莉半生学术生涯的宝贵积累。在计算机尚未流行的年代,韩茂莉手抄文摘卡,分析卡片内容并建立逻辑关系,最终荟萃成学术突破的源头。
韩茂莉的笔记本中更是流淌出山川地理,风物人伦。寥寥数笔,山川的风貌便跃然纸上,加之详实的文字,既具丰富内涵,又极富可读性的笔记便诞生了。
有些笔记看似凌乱,实则是韩茂莉对灵光乍现的快速记录。她指着笔记中的勾勾,骄傲地说,“这些都是后来经过验证,确认正确的思路”。
一颗读书的种子
对读书、藏书和写书的热爱,早已根植于韩茂莉的血液中。
韩茂莉出身于老式知识家庭,自小便接受了很多传统教育熏陶,对书籍有着天然的渴望。
十岁那年,韩茂莉便开始阅读长篇小说,即使还认不得太多字,她也磕磕绊绊地坚持着。自十二、十三岁起,她爱上了逛旧书店,淘旧书的爱好放在现在也同样新潮而兼具古意。
韩茂莉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还喜欢抄书,她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文手抄本,如一整本的《中国活页文选》。
年轻时由于时代的原因,读书的资源很少。1977年10月中旬,“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场久逢的喜雨。
当时,韩茂莉还在兵工厂做钳工,生产半自动步枪。11月初,“留城青年可以参加高考”的补充通知,让有机会读书的希望更加现实。“12月就要考试了,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还要上班。最终能考上大学,离不开长期读书的积累。”
高考考入地理系后,韩茂莉对历史的热爱依然不减,她经常思考,世界上是不是有一个学科就叫历史地理呢。
还真的有!
大学期间,韩茂莉在图书馆借到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bob登陆网站 教授侯仁之先生的《步芳集》,她读得如痴如醉,“书里的许多内容与我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后来,韩茂莉1991年进入北大博士后流动站时的导师,就正是侯仁之先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穿梭在旧书市场的韩茂莉淘到了一本书——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她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自己最想做的研究方向。但当时除了作者姓名,她全然不知有关作者的其他信息。多亏一位陕西籍的同学告诉她,“你常说的那位史先生就在陕西师范大学当副校长,并且正在招生”。于是,韩茂莉在本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史念海先生的研究生。
走向历史地理研究,韩茂莉迎来了学术道路上的转折点。
一个深耕的方向
研究生入学后,韩茂莉开始在“历史地理”的大局中寻找一生耕耘的方向。
正巧,史先生承接了一份国家大地图集的编撰任务,他鼓励学生专注历史农业的研究。韩茂莉便开始了这条分支研究。历史农业的研究可以说是枯燥又艰难,似乎没有什么可讲性,其他人完成任务后觉得“没意思”就没有继续研究,只有韩茂莉产生了一些兴趣。
经历过在艰苦环境中渴望阅读的艰辛岁月,韩茂莉对难能可贵的读书机会异常珍惜,“如今有书读,国家还给我发一笔不错的工资,为什么不认真做学术呢?”
从那时起,她便深耕“历史农业地理”,在学术科研道路上愈走愈深。
自1993年任教以来,韩茂莉的历史地理课程便异常火爆,“中国历史地理”一课更是一座难求。她的课堂从来都是开放的,“我的课堂是来者不拒的,每每看到旁听的同学站两个小时,心里都很感动”。
执教以来,韩茂莉的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均在90分以上。2007年,韩茂莉被评为bob登陆网站 “十佳教师”;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一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笑看学生朝气蓬勃的模样,滋养学子聪敏纯真的灵魂。在与同学们长期交流的过程中,韩茂莉觉得,“他们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对象,而且已真正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一种历史的眼光
韩茂莉现在仍有每天大量阅读的习惯,她常跟学生们说,读书是一种机会,受教育是一种本分。以往社会把学生叫“读书人”,正是倡导同学们要多读书。
读书时,她更习惯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阅读文学作品,因而也更喜欢路遥、陈忠实、萧红等人的作品。
“他们的文字有真实历史感和现实性,就像萧红的《呼兰河传》写得真好,你能通过她的文字回到属于呼兰河畔那个地方的一段历史中。”《平凡的世界》记录了改革开放前后陕北农民的真实生活,路遥用小说的形式告诉我们当时农民的一些基本生活状况。“若干年后,可以把它当作历史的一部分去探寻,非常有价值。”
一方思想的沃土
韩茂莉常说:“知识单一就没有创新的土壤,除了与专业相关的书,历史、文学、社会学的书都可以读,只要不是烂书,总能够拓展视野。”韩茂莉认为,人只有掌握了不同领域的基本智慧才会触类旁通,现在懂得越多对以后发展越有利。
在这个以“原创”为关键词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在追寻创新型思维,殊不知它只有在构建了庞大的金字塔式知识结构后才能似火花般闪现。韩茂莉在总结了无数学者的经历后指出,唯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方为发散性思维的源头,“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要让人类的全部智慧,武装我们的头脑。”在她的课上,韩茂莉对当代青年提出了殷切期盼——要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多学习。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多读书都是有必要的,阅读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能够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会为人生之路增添更多力量和信心。
除了先博再专的阅读理念,韩茂莉更是表达了对年轻人不善于读书的担忧。“我经常看很多年轻人上下电梯都拿着手机,我就担心他们会一脚踏空掉下去”,韩茂莉看来,手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手机中精华的内容是有限的,真正滋润灵魂、养育心灵的知识仍深藏在大部头的著作之中。给自己以时间,给时间以阅读,正是这个时代的我们都需要做的事情。
人物简介
韩茂莉,bob登陆网站 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教授的本科生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广受欢迎。
1981年1月韩茂莉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随后师从史念海先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1年进入bob登陆网站 人文地理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为侯仁之教授。1993年留校任教至今。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