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列评论员文章

编者按: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一、 一百年来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坐标

二、 一百年 正青春

三、奋楫扬帆 筑梦强国时代

四、用发展的硬实力扎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五、青春融入百年风华 一生永献千秋伟业

六、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深层意蕴

八、坚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九、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 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

十、党的召唤就是青年的方向

附全文如下

一百年来的伟大实践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理论任务,即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如何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总结历史规律、不断走向成功,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一个基本坐标。

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来自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对时代任务的完成

一切理论和认识都来自实践。一百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创新都来自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理论是对时代的任务和问题的“解”和“答”。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新的理论,就在于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任务。不同时代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有万千形态,就是因为不同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而对这些问题和任务的回答也就不同。在这一意义上,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提供了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就在于它是否从事中见理、器中见道,从特殊中发现普遍,从个别中提升出一般,真正做到“下学而上达”。

实践推进到哪里,我们的理论就应该发展到哪里。一百年来我们党的实践主题和历史任务是什么?我们党是如何推进这些实践主题、完成历史任务的?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案?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百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是党的伟大实践和奋斗历史的反映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基本方案和基本理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必须紧紧围绕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和推进的伟大事业。

一百年来,我们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我们党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两个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我们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由此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与这一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相对应,我们党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理论创新无一例外都是实践创新的反映。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一个基本坐标。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无法融入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必须立足时代实践,根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熔旧铸新的工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不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把传统文化简单地搬过来,无法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也无法完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和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即便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是必须按照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有损有益,使之成为适合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总之,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从我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


一百年 正青春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飘摇红船到巍巍巨轮,百年大党,正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一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一步步变成“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代政党、人民政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信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牺牲、不惧万险,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回望来时路,无数共产党人以青春浇筑伟大的历史丰碑。1840年“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对外忍受列强凌辱和瓜分,对内遭受封建统治压迫。在这种背景之下,有识之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倡六种价值“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种价值正是新青年的精神内核。1916年,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创始人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底色,也呼唤觉醒的新青年担负改造国家和社会的责任。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们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号召创建“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用新文化、新思想激发国民奋发图强、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就诞生在风起云涌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奉献、为人民献身。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遭遇过多次挫折和绝境,但每一次中国共产党都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涅槃和重生,一步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既包括面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中的强大敌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也包括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时期面临技术难关和国际封锁,中国科技工作者与人民一起独立自主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大进步,在航天、航海、高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演进的历史积淀,又经历百余年现代化的锻造,是依靠自主力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光明理想到今日盛景,从过往期许到未来蓝图,步履不停,奋斗不息。这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显示了中国人民走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豪迈力量。“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接下先辈们手中的火炬,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光辉事业。作为一名从事新闻教育的青年老师,也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思想,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奋楫扬帆 筑梦强国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我们党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发出了“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伟大号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读懂百年奋斗历程,是我们在新时代扬帆启航锚定前行方向的定盘北斗。

建党百年是党领导人民推翻“旧制度”向“新时代”探索的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尝试变法维新,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一代代仁人志士都在迷茫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但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明确了反帝反封建、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变革才找到了前进方向。“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学习他国先进革命经验,到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牢牢把握着时代脉搏。

建党百年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改写自身命运的百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此,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将国家利益摆在小家利益之前,不怕牺牲,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一家有6人为革命牺牲,贺龙元帅的宗族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超过2000人,这只是无数共产党人的缩影。新冠疫情肆虐,“共产党员先上”成为一个个援鄂医疗队员坚定的誓言。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人民群众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选择,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加深,人民离美好生活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建党百年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携手面对挑战的百年。百年前,面对国家的羸弱,张之洞在弥留之际慨叹“中国要亡了”;日军挺进南京时也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但腐败的政府、落后的制度会灭亡,中华民族则在列强的炮火中涅槃重生,重新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奋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凝聚与号召下,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不断增强,才得以集中力量跨越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

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对每个个体来说,学习、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都是对自我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将个体投射到伟大征程、伟大事业的“放大镜”。认真、全面、系统地进行党史学习,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的重温与回顾,更是每个人奋斗征程中的思想“加油站”。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刚刚启程,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有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更有战胜困难的主义与智慧,这正是历史给未来的回答。


用发展的硬实力扎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首过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丰功伟绩,奠定了厚实基础;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党必将带领人民继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言书,更是动员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大学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是责无旁贷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bob登陆网站 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北大的奋斗历程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用发展的硬实力和更高的发展质量,积极主动投入新的赶考之路。

发展的硬实力来自于人才培养的硬成效。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要靠人去实现的,更是要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支撑和引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属于青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各项具体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培养出能够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圆梦新一代。

发展的硬实力来自于科学研究的硬成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创新的重要引擎,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多产出一流研究成果;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更要始终瞄准国际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最前沿,有胆量、有勇气在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上确立目标,在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创新点上狠下功夫,在某些领域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用突出的创新发展成果,直接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发展的硬实力来自于社会服务的硬成绩。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被大众寄予崇高期望和高度尊敬的文明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知识共享、人才输出、校地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一流的大学更要有一流的作为,要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科技、人才优势,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贡献更多高校力量和大学智慧。

发展的硬实力来自于文化传承创新的硬成就。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新的征程上,高校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高校要发挥与国际交流密切的优势,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文化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让每一中国人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越是要咬定目标,越是要艰苦奋斗。我们要坚定前进信心,矢志拼搏进取,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硬实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青春融入百年风华 一生永献千秋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对于包括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内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北大共青团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最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从党和团的特殊政治关系出发,找准始终一贯的干事初心,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也应当是共青团的精神气质,不断加强北大共青团的先进性建设,努力引导北大青子忠实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保持朝气锐气,努力锻造政治忠诚、思想先进、作风优良、具有强大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为学校党委戍守阵地、为学校发展冲锋陷阵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政治组织、先锋队伍,用实际行动为北大立德树人和“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即将到来的建团100周年营造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

用心学原理,理想掌航向,以红色信仰增强青年志气

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一堂见解深刻、发人深思的党史课。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是共产党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要树牢精神旗帜,在追寻红色信仰中增强志气。

“广”学精神,高水平赓续百年薪火。7月1日,北大团委组织全校学生观看庆祝大会,会后3小时内将学习贯彻任务下达至39个院系团委、1249个基层团支部,在全团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来自37个院系的1500多名师生光荣参加庆祝大会和鸟巢文艺演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北大青年最诚挚的贺礼。

“常”学信念,高要求筑牢思想阵地。7月9日,“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党课隆重举办;“云上大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金课”吸睛吸粉,广受热捧。北大更将其“光荣在党100年”的历史与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度融入到毕业晚会、开学典礼等重要仪式中,让每一个特殊节点都被百年征程与重要讲话精神的光辉照亮。

“精”学思想,高标准领会红色原理。组织引导各级团组织办好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之余,北大团委联合中青报推出《北大青年“数”说四史》系列视频,用青年视角、青年语言、青年体悟细致解读“四史”,在校内平台、社会媒体上引发热烈反响。

“活”学历史,高质量体悟峥嵘岁月。邀请《觉醒年代》《国家相册》《1921》《理想照耀中国》等优秀作品主创团队走进北大,精心打造一堂堂高关注热度、高思政浓度的党史教育课程。7月1日播出的“北大师生庆祝建党百年未名湖畔党史学习教育”,记录全校4000余名师生于未名湖畔高歌党恩、齐颂党史,共同接受一场沉浸式的理想信念洗礼的盛况。

细心学品质,五育树风向,以素质赋能涵养青年骨气

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共产党人的骨气刻在“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刚毅里,写在“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的不屈中。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民族自尊自豪,在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淬炼中,增长本领,涵养骨气。

“深”学发展,夯基筑本,赋能青年成长。北大青年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全线打响,学期全覆盖、时时有引领。“快乐北大人”“健康北大人”“奋斗北大人”全方位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为新百年培育新青年奠定牢固根基。

“领”学先进,典型引路,领航骨干培养。“1000+”领航计划50个班级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命名,“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石光银,时代楷模孙涛、王继才与研究生新生骨干面对面,以初心号召、以精神引领,讲述毕生无悔的坚守与付出,传递奉献与敬业的力量。党的诞生是100年前一群进步青年开辟的一项青春事业,立足建党百年和明年即将到来的建团100周年,北大共青团应当以更强健的青年力量引领未来、创造未来。

“强”学技术,为国揭榜,科创勇攀高峰。北大至今已参与29届挑战杯赛事、推荐3万余名北大学子、推出7千余件参赛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新星、创业达人和创新创造成果,立足科技前沿为民族复兴源源不断输送新动能续写辉煌新篇章。

深入学实践,创造启新途,以笃行真做充实青年底气

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共产党人的底气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承,来自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成就。新时代青年要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领悟自身的使命,当仁不让,炼就过硬素质,充实底气。

“真”学本领,社会实践勇当先。4条主线、128支团队、2000余名师生,本科生思政实践课程将践行初心落实到到田间地头、改革一线;21个省市、60余个实践基地、800个基层岗位,研究生“力行计划”将学史力行延续至基层实地、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刻印在每一个脚印、每一滴汗水中的铮铮誓言。

“细”学能力,志愿服务落实处。北大志愿者“小燕子”在无数关键时刻展现当代青年对使命的践行。疫苗接种,知行至善;冬奥服务,一马当先;建党百年,彰显担当。北大青年们以热情真诚展现北大风采,用无私奉献诠释志愿精神。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领航把舵、奋楫扬帆指南针,也是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的动员令。北大团委将以塑造学生时代气质为己任,引导北大青年不断夯实价值的底盘、精神的基座,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小我融入大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针对当前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定义了中国的三重身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指明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中国自身没有称霸和对外侵略的传统,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习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强调:“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应该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当得到维护,体现在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但美国关注的则是自身不受任何挑战的全球支配地位,正如其《国防规划导引》里所强调的那样,美国首要目标就是防止再次出现像苏联这样颇具威胁的对手,为此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任何试图支配地区资源的敌对国家,因为有了这种力量,这些对手有可能成长为世界大国。基于这种考量,美国以输出美国式民主为名,发起了多次对外战争,而匆促撤出阿富汗这一残酷事实再次证明了国霸必衰的道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加剧了全球发展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机遇”是中国人艰苦奋斗创造的奇迹,也是全世界共同的利好。2015年习总书记在《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争取公平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我们要促进创新的发展,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5月6日美国总统拜登的讲话,他将美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中国正在抢走我们的饭碗”,为此美国必须与中国全面竞争,扩大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当我们进行所有这些投资时,我们要确保一件事:我们买的是美国货。”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并不会改变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的坚定决心。我们关注发展崛起现象研究的同时,也要更多思考萧条衰落国家的轨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旧秩序必须革新,但这种革新是要承认联合国的重大贡献,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权威,而不是另起炉灶,用小圈子代替大团结。当年美国普林斯顿国家安全项目报告《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如果联合国改革不能进行,而联合国又变得越来越与美国不相关,“那么就干脆用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取代联合国,这个新的组织就是民主同盟。”中国的看法与此大相径庭。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表明:“经历一次又一次考验,联合国仍然充满生机,寄托着70多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合国宪章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维护的,是联合国中心的宪章秩序,不是个别国家一厢情愿的自定规则秩序。

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大潮的举措,来自于对文明成长规律的自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引用《左传》里阐明的煮汤和奏乐的智慧,“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形象地说明了“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其实,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有不和谐的音符才能产生最和谐的乐章!” 我们要弘扬的恰恰是这样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是割裂东西、对立南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的深层意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具体实际”之后提出,强调“两个相结合”,这说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究,理应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厘清“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洞察这“两个相结合”的深层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中国具体实际”相对所指

在提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中国具体实际”实际上很少作为核心范畴被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是结论,至于何谓中国具体实际、如何结合,并没有成为继续追问的理论问题。在这一论断中,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心的。“中国具体实际”之所以被提及,主要是为了强调不要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抽象的、空洞的教条,走向自以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局。也就是说,讲两者相结合,实际上是从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这一角度提出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心、探讨如何发挥其作用以解决中国问题而提出的,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具体实际如何借助马克思主义得到正确理解而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两个相结合”的明确提出,要求我们摆脱对“中国具体实际”理解的误区,把它当成一个学术范畴、理论问题进行深刻分析。进入对这个命题的分析,首先应该看到,作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观察时代和引领时代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特别强调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这段话已经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是要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前提,特别是要以文明各国的实际为前提,虽然他们所理解的文明各国有时也只是等同为当时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但实际上已经内在地隐含着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实际上更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具体实际”:“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段论述完全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全面表述,“中国具体实际”在其中有多种表述,比如“中国的具体特点”“一定的民族形式”“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中国的特性”等,而与其相对的则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理解“中国具体实际”,不能离开它提出的语境,应该放在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中来理解,不然的话,它就变成了一个不能把握的多义的范畴。“中国具体实际”不是指中国本身各地区、各领域、各群体的实际,不应该理解得过于狭窄、过于具体,不能就事论事,就情况谈情况,把它理解为在中国出现的所有具体的事件、具体发生于每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一定要从总体的视野进行整体性的理解,不应该把它理解成必须经过所有领域的调查研究才能把握的对象,当然这些具体的各领域、各地区的研究对于把握“中国具体实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具体实际”的具体内容及“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位置

理解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对所指,还应该进一步把握其具体内涵。一旦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容易理解但又很难界定的范畴。中国具体实际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现象,但并不是任何事实与现象都应该看作中国具体实际,只有主要的、本质的、长期起作用的客观事实与现象才可以是中国具体实际。具体而言,“中国具体实际”首先所指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包括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方位或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求从这些方面把握基本国情,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出发,并从这些方面审视基本国情的变化,防止超越基本国情的盲目乐观和冒进,也防止看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停留在某个阶段的国情认知上。

中国具体实际还包括中国具体实践。在有些场合,我们所讲的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就是中国具体实践而不是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具体实践体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动态性”,强调的是“中国正在干的事情”。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具体实践,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革命、建设、改革。这意味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得以中国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就得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立足具体实践,必然包含着奋斗目标,中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正在干的事情的一部分,也因此是中国具体实际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的“未来性”。马克思主义着眼的是人类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则有属于中国这个国家、中华民族这个民族的奋斗目标。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要立足中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表述,都是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进程而提出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的目标,是大多数国家都必然会追求、会最终实现的目标。

中国具体实际还包括中国历史。一般而言,具体实际是当前的实际,与历史、与未来属于并列的部分。但对一个国家来说,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不可割裂的,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够看清楚中国的现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不放眼未来,要从中国的昨天与明天来看中国的今天。中国具体实际一定包含着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正像毛泽东所强调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历史当然是整个历史,但更重要的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需要关切的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

中国具体实际还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地位一直被强调。强调中国的具体实际,忽略掉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是有问题的。但这里的传统文化绝对不是指传统社会里的文化,而是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是现在还存在、还在发挥作用的从传统社会继承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社会交往中凝结成的价值观念。只是,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立性的,它具有延续性,已经融入到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已经融入到中国具体实际中,成为中国具体实际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后,再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显然是为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中国具体实际完全涵盖的,有着超越“中国具体实际”的外延,可以作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作为同一层次的。

科学把握“两个相结合”的主体及其基本要求

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说明不是在今天才开始提出,才意识到要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伊始,就已经开始了相结合的进程。现在着重提出“两个相结合”,是要进一步增强相结合的自觉性,更加自觉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个相结合”中“相结合”的主体及其基本要求的理解。

把握这“两个相结合”,应该明确,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相结合的这个主体,一直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等。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都是说得通的。来自于中国之外的学说,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就是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在今天,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已不再具有现实针对性。

发展到今天,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提法实际上已经不太合时宜了。把马克思主义放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的一面,实际上还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西方的学说,也很容易让人把马克思主义还当成西方的学说。应该特别强调,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早就不再是来自19世纪欧洲的思想,而是古今中外的各种理论、各种文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理论。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内的、又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身已经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更为准确、合适的表述,这里的基本原理不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也包括一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为既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把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形成的新的观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两个相结合”的主体,而是“两个相结合”要服务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目标,就是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明确了“相结合”的主体,还得理解“相结合”的要求。既然是相结合,那就说明双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哪一方为主体、另一方为客体,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视或贬低另一方,不能以前者来兼容后者,或者以后者来兼容前者。相结合的双方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相结合的结果应该是“双改变”,即双方都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以丰富发展,中国具体实际得以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追求“两个相结合”,一方面要避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心,仅仅把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论证其正确性和适用性的工具,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适合中国的;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义下,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加突出的是古与今、中与西的先进思想理论、文化价值观念融合的问题。提倡这两者相结合的针对性,在当前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过度推崇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问题,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学说,认为在中国就应该讲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要反对以西方理论为圭臬,就不能再老是讲马克思主义,再以这种外来的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一种观点则是将传统文化看作已经过时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应该放弃的东西,它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社会的文化余毒,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不要老做传统文化的文章,走上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道路。

一定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之相结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好有坏,要结合的是优秀文化,而不是封建糟粕。这个相结合,包含着如何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包含着借鉴“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价值。不能在讲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否定一切外国进步文化、西方理论。同理,中国具体实际是在世界之中的中国具体实际,离不开世界的实际、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实际。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要求不立足某些国家尤其是某些发达国家的实际,但也不是完全不顾其他国家的实际、不顾整个世界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高度的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并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基础和前提。但强调两者相结合,最重要的不是着力探求两者之间的契合之处、相通之处。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双方,一定是有差异的双方,双方都有对方所没有的东西,谈双方的相结合才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更应该挖掘独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理念,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把独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些东西沉淀为中国文化,成为未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如此努力,谈论双方更好地相结合才有更大意义。


坚持“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国家现代化是中国的百年梦想。如果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走过180余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80年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政治派别为改良、革新、“建国”而努力求索,先后酝酿和产生了洋务运动(1860—1895)、戊戌变法(1898)、“清末新政”(1901—1911)、辛亥革命(1911)等重大政治革新事件。现在看来,这些重大事件,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被动,都是要努力探索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192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作为追寻与探索救亡图存、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道的中国人的先锋队组织,走过了以党建军、以党立国、以党治国的历程。中国国家现代化经历迷茫、困顿、艰难探索、改革开放之后,目标日益接近,道路更加明确自信。今天,怎样总结国家百年现代化历史?如何解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验?这是摆在我们政治学者面前的学术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一个基本道理:“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坚持国家发展的“人民性”是中国现代化成就的重要保障。

国家演进的历史显示,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家作为一个具有统辖边界的组织,其公共性和私人性关系的改变。换句话说,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则是国家的公共属性不断扩展,相应地,国家的“私家属性”或“集团属性”被遏制而不断隐退。比较现代化历史研究表明,现代化国家具有如下特征:(1)国家变成了公共组织,而不再是“私家天下”;(2)国家的统治者变成了人民委托的“代理人”,而不再是家族统治的世袭继承人;(3)国家的政策变成了公共政策,不再是皇帝诏令或利益集团的“霸王条款”。与此相联系,理性官僚角色和组织化的政党取代过去的“皇帝”和“家族”,成为国家统治的执政者。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实则是“众利”和“众意”通过实质性整合,转化为“公利”和“公意”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就要求提供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聚公利、集民意的制度化渠道。所谓国家的“人民性”就是指国家治理从理念到原则再到制度和机制的一系列确认和安排,以保障人民意志得以表达、集中、整合成为国家(公共)政策和行动以体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和意志的特性。

国家作为国民生活的共同体,围绕国民公共生活秩序以及国民关系,特别是国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形成种种制度,这些制度综合起来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即政治学中所谓的“国体”问题。现代国家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改造,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国体性质,并要求从制度和政策上保持、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这一性质。国家的“人民性”从根本上否定“权势集团”和“利益集团”特权利益的合法性,强调国家的“公共性”。国家的“人民性”体现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并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人民性”和“公共性”得以保障。因此,国家的“人民性”以及制度和政策保障“人民性”的有效性就成为政治发展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制度和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领导力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建立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维护和实践“人民性”原则。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保证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协同进步;在实现经济起飞之后的新时代,制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聚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于2015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发展理念,以此指导国家制度和政策改革的走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国家事业和改革实践坚持“人民性”在新时代的表达形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理念贯彻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体系。新时代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是要通过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来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通过推进政府一体化建设,构建“有为政府”“有效政府”和“有限政府”来优化政府治理体系;通过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来改善基层治理状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效能转化。正如习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 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几组数字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劫难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二是100年前的50多位党员和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这些数字全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总书记在讲话中三次提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根基;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学党史、学讲话,可更好认识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写好发展新篇。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100周年,北大考古也将迎来自己的百年生日。中国考古学、北大考古与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在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知识界思考“民族”与“革命”两大前途命运的产物。历史和现实选择了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使命相似、同向而行,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考古学必定发挥关键作用。

考古学在揭示历史规律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成效显著。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考古学来认知、阐释、保护和弘扬。由于实物资料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必须经过科学的整理、分析与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历史和当代价值;也必须经过科学的保护、传承、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100年来,考古学重建了中国史前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考古学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物质载体和精神力量;考古学为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和平、和睦、和谐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考古学研究了古今族群关系、人地关系和超大规模国家治理方式,并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特别是考古学可弥补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理论证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将大有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根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学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对高校考古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大考古倍加关怀。2012年6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bob登陆网站 调研高校党建工作时,了解北大考古党建创新项目情况,看望了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学生,并同他们交流,勉励他们学好专业,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祖国建设多作贡献。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bob登陆网站 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得知你们近一年来不仅校园学习取得新的进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实习中很有收获,甚为欣慰。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你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是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给青年学子的第一封回信,既体现了他对北大考古和全国青年学子的殷切期许,也深刻体现出他从历史逻辑的高度重视考古学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北大考古学生的回信以及关于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为bob登陆网站 考古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具体指导。北大考古将勇担传承中华文明血脉、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联系中国实际、解释中国现象、提出中国方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机制,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需要正确认识考古学发展趋势。当前,考古学研究需要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更全面、更丰富、更准确的多维信息,从而促进研究技术方法的科学化和多样化,也由此推动了科技考古学、专门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在研究、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形成有机整合。而伴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考古学也面临革命性变化,需要在理论、技术与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此外,考古学也更加强调其对公众或社区的价值,将考古学从纯学术领域转变为与民众精神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的学科,并成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载体。世界各国关于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国家软实力作用的认识逐渐深入,通过文化的力量和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认同的价值挖掘,带动多学科交叉,促进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将文化遗产保护整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成为学科发展趋势。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考古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需要正确认识学科发展的不足。中国百年考古事业、北大考古百年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学科逻辑,需要我们发掘、研究与传承。bob登陆网站 开考古学科建设之先河,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斐然,但北大考古依然面临重大原创性成果不系统、考古基础资源平台建设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强等问题。又如,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如何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考古学家?如何让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如何让师生把个人的发展与学科使命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既是个人需要考虑的事情,更是考古文博学院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责任。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奋发有为。针对考古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北大考古坚定将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回信精神相结合、与中国考古学和北大考古诞生100周年相结合,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凝聚话题,聚焦主业;鼓励师生不忘考古初心和使命,潜心治学,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重大考古学术问题和新技术新方法深度融合,力争在国际重大学术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和领先地位,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学科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学科在发展,北大考古需要进一步凝聚话题,聚焦主业,推动考古工作与文化经济建设相融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北大考古已经确定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为立足之本,强调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文化遗产学服务社会的建设思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研究更充分结合,全面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对文物资源进行深入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考古学科发展相结合,做到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考古学科得以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也是我们个人、集体和社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的最好方式。北大考古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在新时代谱写北大人、考古人的新篇章。


党的召唤就是青年的方向

前途、未来、命运、梦想……这是青春这本字典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青年都会思考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党向全体青年发出了召唤,青年应如何作答?

百年大党看朝气。一部百年党史,蕴含了一部青年运动史、青年奋斗史和青年发展史。党让一代代青年在伟大事业中成就光荣与梦想,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担当奉献,让党的肌体始终充盈着青春血液,永远风华正茂。党与青年血脉相连、精神共振。没有党的召唤,青年的方向将无从谈起。

党代表着广大青年,党的历史镌刻着无数青年的青春姓名。“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北大历史上,有在“亢慕义斋”灯火下追求真理的邓中夏、高君宇;有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李大钊、张太雷;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中埋首科研的青年于敏、青年屠呦呦;有在新时代勇于担当的燃灯者、奋楫者邹碧华、柴生芳。他们的青春芳华,早已熔铸成伟大建党精神的一部分,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是各个时期的青年把一生献给党、把一切交给党的坚定回答。

党赢得了广大青年,党的旗帜引领着代代青年的拥护追随。“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青年,则是人民群众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的选择可能出于偶然,但一群人、一代人的选择则体现着必然。中国共产党,就是无数青年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集体选择。在北大历史上,有从北大红楼走向南湖红船的“bob登陆网站 暑期旅行团”;有在“一二•九”爱国运动中走向群众的南下宣传团;有投身十三陵水库建设劳动的六千北大学生;有在历次大庆大典的洗礼中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青年学子。是自行其是、孤芳自赏,还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一代代青年用自身行动作出了坚定回答。

党将依靠广大青年,党的事业激励着当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当代青年是千禧年之后伴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能够真正“平视世界”的一代。置身“两个大局”,建功立业的际遇和天降大任的使命,必将点燃无数青年的奋斗热情。新时代的北大,青年人奋斗的身影愈加坚毅,奋斗的群像不断涌现:有“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珠峰登山队队员,他们在珠峰顶宣誓“永远爱党、永远爱国”;有在抗疫一线白衣执甲的“90后”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们说“驰援武汉是我上过的最好党课”;有在西部基层投身教育扶贫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在支教日记中写到“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有坚守在祖国城镇乡野的三千选调生,他们告诉自己“脚底沾满泥土的感觉,既真实又踏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奋进姿态,是当代青年用人生抉择作出的坚定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北大师生说道:“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党旗所指,青年所至,让党的召唤成为青年的方向,这是高校的使命,也是北大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有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光荣传统的bob登陆网站 ,必将进一步贯彻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年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为国而学的志向,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