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优秀研究生报道之一:青春激流中的奥运传奇

编者按:

研究生,作为更加成熟、理性、专注地追逐理想的青年群体,意味着更高的起点、更大的责任,其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关乎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从今天开始,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号召,北大学生工作部联合北大新闻网推出“青春的榜样——bob登陆网站 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被报道对象之所以具有榜样的力量,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取得的业绩,更重要的是他们跨越了每一个“你”、“我”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障碍。他们的青春故事闪耀着动人光彩。我们希望汇集这些光彩,剖析其背后的细节、原因和发生机制,为你追寻梦想的道路增添一盏跳跃的灯火。

“青春的榜样”bob登陆网站 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之一

青春激流中的奥运传奇

——记bob登陆网站 工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科技奥运攻关组

团队成员构成简介:

<v:imagedata

张志雄:原bob登陆网站 力学系1997级本科生、2002级硕士生,现为bob登陆网站 工学院2005级博士生,团队负责人;

倪志勇:原bob登陆网站 力学系1997级本科生、2002级硕士生,现为bob登陆网站 工学院2004级博士生;

王彦之、陈曦、吴悠:原bob登陆网站 力学系2002级本科生,现为bob登陆网站 工学院2006级硕士生。

整洁的会议室悬挂着五彩的灯花,书柜里整齐摆放着《东方的遗产》、《伏尔泰时代》等书籍。这里是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所在地,中国激流回旋国家队2008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项目组的工作场所,传说中北大工学院“牛人”施展才华的地方。在这里,佘振苏教授带着五名研究生,身体力行“科技奥运”的理念。张志雄、倪志勇、王彦之、陈曦、吴悠,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书写着这支团队的“奥运传奇”。

敢闯——“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走下去,奥运金牌是一定的”

用简单的语言形容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就是水里的“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在国外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而在我国1999年才起步。但是,就是在这个落后项目上,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佘振苏,带领着坐在我们面前的几个研究生组成科技攻关团队,敢于坚定地说:“奥运金牌是一定的!”

这是笃信科学、勇于创新的团队。2005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与北大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成立“湍流与复杂系统科技奥运攻关组”,针对激流回旋国家队备战2008奥运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这项跨越学术界和体育界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在我国是一个创举,是非体育学科和运动队的首次直接合作,已经成为“科技奥运”理念的实践范本。

在这个团队面前的是毫无研究基础的空白领域。那么,是什么让这群“拓荒者”充满自信,说出“奥运金牌是一定的”这样的豪言壮语呢?

“我们相信科学”,几个人异口同声。佘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走下去,奥运金牌是一定的”。他认为,竞技体育充满偶然性,预言某场比赛一定夺冠是不科学的。然而,科学能把运动员的实力提升到一流水平,再加上我国体育界的系统支撑,奥运金牌的夺取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做不到,那就不叫科学。

跟随导师的脚步,这群笃信科学的研究生敢闯敢拼,辛勤开拓着国内科学界在激流回旋运动研究中的处女地,用科学挑战人类极限和追求极限的方式。

团队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科研,还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匠心独具。佘教授鼓励弟子们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倪志勇是实打实的书海行者,他的藏书涉及历史、哲学、宗教等领域。张志雄则学习过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与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有相通之处,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能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团队成员先后被聘为国家队科技助理教练和一线教练。倪志勇指导的运动员李彤自去年8月以来,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女子皮艇金牌,短期内从国家队一般运动员跃升为重点运动员。今年6月,国家队在世界杯比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男子双人划艇获得铜牌,取得我国在该项目上的首枚国际大赛奖牌;在德国站核心赛道的比赛中,双人划艇与女子皮艇也首次杀入国际大赛决赛。在8月份的“好运北京”国际公开赛中,女子皮划艇获得铜牌,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

务实——“从没见过能实干到这种程度的研究生”

再伟大的创新也需要务实的人来实现。这个优秀的团队告诉我们,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需要务实肯干的精神。

在国家队有近两年任教经历的王彦之深知这个道理。冬训时,王彦之5点半起床,监测运动员晨跑数据;上午两小时的训练,对运动员反应出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下午同样是两小时的训练;晚上7点开始,观看白天训练的录像,总结全天的训练,制定次日的计划;会后,他还要记日志。一天忙完,已是午夜时分。第二天又是同样的轮回。面对周而复始的循环,不会觉得枯燥吗?“不会啊,研究细节上的不同是我工作的乐趣所在。科研就是这样,艰辛的努力才能换回微小的进步。”王彦之淡然地说。

执教国家队,王彦之几乎没有了假期,包括春节在内近两年没回过家。去年国家队在四川米易冬训,离他的家乡重庆很近。但是为了照顾运动员的情绪,王彦之毅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说起务实肯干的精神,每个人都对张志雄竖起大拇指。去年世界杯,他承担了3个人的工作量,每天只睡3小时。当我们问他如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时,他只说了一句:“事情来了,就干。”

佘振苏教授曾在诗作中写道,“博采众家论,深思工程学。数年如一日,寂寞出贤才。”为落后项目进行科研攻关的他们是寂寞的,但他们表现出的超强战斗力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国家队金教练曾感慨道:“从没见过研究生,更不要说北大的研究生,能在国家队基层服务实干到这种程度。”就是凭着这股子劲头,在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中,这个团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荣誉。

队友——“单是相互看着就有力量的兄弟”

博士生张志雄作为团队负责人,与三个硕士生队友相比,显得格外沉稳干练。在他看来,师弟们聪明灵活,学习能力超强。在师弟们眼中,“雄哥”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是不吝赐教、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哥。采访中,他们对彼此的欣赏总是自然地流露出来。

不过,即便亲如兄弟,也有相互碰撞的时候。“这很正常啊”,张志雄说,“任何团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团队矛盾呢?我们有个共识,要有利于团队建设、有利于科学研究、有利于长远发展。这既是行为标准,也是目标。”

“我们都是就事论事。”王彦之说出了又一个要诀。原来,他们彼此之间有一个默契,那就是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把争论看作一场思维训练。

“我们啊,就是志同道合!”说到自己的团队,大家都用“志同道合”来形容。吴悠还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夏天,吴悠在北京奥组委竞赛团队服务,团队其他人都在顺义集训。独自面对陌生环境下的高强度工作,让吴悠有种孤苦无依的感觉。后来,吴悠回到顺义,再次见到队友时的激动感觉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就是顿时觉得自己的压力有人分担了,有倾诉的对象了,“那种感觉就是单是互相看着,就有力量!” 透过吴悠脸上动情的神态,我们可以想见他对团队的深厚感情。

梦想——“金牌背后的‘金牌’”

跨越学术界与体育界的鸿沟,将全新的科学理念注入到激流回旋运动——这个在我国仅有七八年发展史、几百名运动员、远远落后于外国的运动项目,需要莫大勇气和创新精神。支撑这些年轻人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追求的是金牌背后的‘金牌’”,张志雄说出了答案。团队最大的梦想,是借助奥运盛会向国人诠释科学精神,同时证明中国人在科技上不比外国人差。而这,正是他们开拓创新、埋首苦干的原初动力。

这个梦想,给予他们科技创新的勇气、务实肯干的定力和凝聚队伍的精魂,也给予了他们广阔的胸襟和视野。

这群年轻人因为这个高远的梦想而与众不同。许多在一般研究生眼中很重要的事情,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把是否对世界有帮助作为选择科研方向的标准,喜欢在具有开创意义的领域做探路先锋,而不是在相对稳妥、易于发表论文的领域做没有闪光点的跟随者。

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也是团队的精神魅力所在。“我们聚在一起,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场’,丝毫不受外界干扰。”原来,他们有在导师的召集下聊天的传统。聊天可能发生在食堂、机场,或是湖畔,不管在哪儿,只要聊上,团队特有的“场”就会形成。

聊天的内容无所不包,国际形势、民生问题、团队建设、科研进展、个人状态,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在思想的激荡中,他们练就着包容万物的胸襟,深化了对复杂系统的认识,也舒缓了各自的压力。

一次,他们从早上一直聊到次日凌晨三点,饿了就叫外卖。还有一次,几个人从下午三点“干聊”到凌晨两点,滴水未进。

在旁人眼中,他们可能像是疯子,但是当这些“疯子”聚在一起,一切行为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因为这是一个有着同一个梦想的团队,“one team,one dream”,他们的梦想是“金牌背后的‘金牌’”。

每一天,团队的研究生们都在向这枚宝贵的“金牌”发起冲击,书写着青春激流中的奥运传奇。(文/曹晓明 李玉磊 张莹 李垚)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