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榜样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之06地质博士党支部:党旗下的青春与科学

团队简介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6级地质博士生党支部自成立以来,以制度建设为纲,在组织建设、学术科研、活动组织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带动了支部所在班级的全面发展,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10月,支部荣获“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做具有孟二冬精神的北大党员” 优秀党日活动二等奖。2007年6月,支部凭借廉洁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为学院赢得“廉洁修身、和谐发展——bob登陆网站 2007年廉洁教育活动月”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11月,支部所在班级被评为“bob登陆网站 2006—2007年度优秀班集体”。

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党支部是一个具有突出战斗力、广泛吸引力和显著感召力的特殊团体。一个优秀的学生党支部,不仅可以促进支部成员的全面发展,更能有效带动所在班级、年级乃至全院学生的共同进步、健康成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6级地质博士生党支部就是这样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优秀集体。用院党委书记宋振清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生党支部,是一个团结、向上、和谐、温暖的集体。该支部风气优良纯正,学术思想活跃,活动丰富多彩,成员关系融洽,不仅在各方面都走在了学生党支部的前列,更带动了所在班级的全面发展”。当我们深入接触了这个支部后,才发现上述评价的确恰如其分。

<v:imagedata

“以制度建设为纲,纲举才能目张”

今年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前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仲维英老师介绍:“刚入学的时候,这个班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的人数占了全班总人数的一半,为了方便支部开展活动并促进班级建设,院党委决定将支部建在班上。”支部建在班上,为支部建设和班级发展开了个好头。

党支书郭艳军是一个外表柔弱却敢于担当、工作干练的女孩儿。作为这个支部的带头人,她在回顾支部一年来的发展时淡淡地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像建筑师一样构建支部。首先,我们必须为这个支部打牢基础,扎扎实实地作好制度建设工作,这是支部取得发展的根本前提。”为此,这个支部设立了“党小组制度”。10名正式党员平均分在5个党小组中,每个小组再吸纳两名非党员同学参加,党小组组长担负起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培养对象的职责。就这样,党小组通过定期开展组内讨论、轮流组织支部活动等方式,像“缝衣针”一样将全班19名同学紧紧地联系在党支部周围,既便于党组织考察、培养积极分子,又在群众中扩大了支部的影响力。

“党小组”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郭艳军和她的同学们以很大的鼓励,在这之后,明确干部责任、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建立支部网上平台……一项项基础制度建设工作逐渐开展起来,支部组织的制度体系也日益丰富而完善。郭艳军说:“慢慢的,我们发现,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组织活动,基本上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我们的支部成为凝聚每个人力量、汇集每个人智慧的集体了。我想,这就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纲,纲举才能目张吧。”

一年来,党员带动非党员进步,支部带动班级发展,整个集体团结进取、共同进步的氛围愈发浓厚。“支部建在班上,既增强了党支部自身的战斗力和先进性,又带动了班级活动的火热开展,”学院现任党委副书记于超美老师高兴地说,“现在全班19位同学中有10名党员、4名重点培养对象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支部所在的班级也刚刚被评为‘bob登陆网站 2006—2007学年度优秀班集体’。可以说,支部规范并创新制度建设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学术上的成就才是最大的成就!”

学术研究是博士生的生活重心,党支部敏锐地觉察到博士生在学术发展方面的迫切需求,旨在促进学术交流的博士论坛便应运而生了。学期初,党支部连同班委会召开筹备会议,确定整个学期的论坛计划和主讲人,积极开展论坛的具体组织工作。目前,这个由党支部引导的论坛按照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已经成功举办了7期,成为广受同学欢迎的学术活动。

支部的组织委员吕增是一个学术“牛人”,他不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文章,并已通过“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将赴德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作为博士论坛的主讲人之一,他认为论坛有效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大家在集体里互相辩难、共同进步,感觉很温暖。龚俊峰是支部的另一位学术“牛人”,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SCI文章,还在2007年荣获了“bob登陆网站 学术类创新奖”的荣誉称号。他说,“我的研究方向是确定岩石的冷却年代,这是一门交叉学科,特别需要和相关领域其他研究方向的同学交流,平时大家都忙于各自的科研,博士论坛给我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博士论坛极大带动了支部成员投身学术科研的积极性。郭艳军为我们简单罗列了这个支部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据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的统计,支部党员中共有2名同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刊物上发表文章;2名同学参加了ISPT检索的国际会议,共有2篇文章被收录;1位同学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篇;还有2位同学撰写的文章已经投出,正处于SCI和EI刊物的待审期。“这些文章都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有的证实了前人十多年的猜想,平息了国内外的近十年的争论,是此学科领域中的重大突破;有的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索和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的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引入到自己科研的项目中,不断推动本学科的发展。”郭艳军自豪而坚定地说,“我们的博士论坛刚刚起步,大家的学术生涯也才刚开始,我们会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因为我们明白:学术上的成就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认识集体的点、线、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始于第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支部骨干和班委形成共识:第一次集体活动的成败对于集体风气的塑造至关重要,开个好头、活动有意义,才能让同学们对以后的集体活动有信心、感兴趣。

“那时刚开学,我们就想组织篮球赛。不过,女生们不能只当啦啦队,也要打比赛。” 董攀等几个本科就在北大的同学发起了比赛,“我们在北大多待了几年,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尽快融入北大的生活,与支部骨干和班干部一商量,就组织了篮球赛。”这场以两男一女为组队单位的友谊赛,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美好回忆。

有了篮球赛中培养的默契,在开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回信精神”活动中,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应将支部的组织生活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杨军在支部里年龄最大,具有较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他协助支部策划和组织了到延庆县大庄科乡东沙梁村进行地形地貌野外考察活动,既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又巩固了大家的专业知识。

在这之后,由党支部策划、指导、组织的集体活动一个接着一个:观看反腐倡廉记录片——《校园警世录》,开展“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党日活动,开展“提倡科普教育,加强自身素质”党日活动,参观新文化运动馆、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由陌生变得熟悉,每个人都感到了集体传递出的力量。支部宣传委员郭丽爽说:“支部先确定活动目标和指导思想,再向党小组征集活动策划方案,由各党小组轮流组织支部活动,让每个支部成员都参与到支部建设中来。慢慢的,大家对支部活动都变得特别热心起来。”

“刚开始风气形成了,以后什么都好说了。组织活动,关键看如何认识集体的点、线、面。”班长张聪一边比划着一边说,“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点,所有点串成一条线,大家在一条线上齐步向前走,就能用线画出一个又一个面,这样,五年便会走出一个漂亮的立体空间。”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来形容这个党支部再恰当不过了。在这里,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一起走过的日子让这个大家庭变得团结而温馨。

开学没多久,班里年龄最小的刘玲就住院了。由于家庭的变故,她正处于人生低谷,加之生病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她的心情一度很低落。了解到刘玲的情况后,大家商量着轮流去医院陪刘玲聊天,给她送饭,支书郭艳军还特地排了值班表。在那段日子里,温暖、友情和家人般的关爱紧紧包围着病榻上的刘玲,在身体逐渐恢复的同时,刘玲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连同屋的病友都羡慕地说:“我也想加入你们支部了!”康复后,刘玲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作思想汇报,当谈到自己一年中遭受的坎坷和来自集体的关怀,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滚烫的热泪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在这个集体,像这样让人难忘的回忆有太多太多。大家都记得,入学后的第一个元旦晚会,为每位同学颁发了个性鲜明的“奖项”。从此,“快乐兔子”郭艳军、“绝世好男人”王喆、“运动王子”董攀、“探路者”龚俊峰……成了相伴每个人的“代号”;大家都记得,为筹备这次晚会,主持人马旭和陈家富熬了一个通宵,为每个人配备了特定的图片、音乐、颁奖词和flash动画,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却始终充溢着“为家人准备新年礼物的幸福”;大家都还记得,在赛场上的每一次击掌、在登山时的每一把扶持、在实验中的每一次帮助……这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用真情营造着家庭般的温暖、用真心呵护着家人般的情谊。

为了给集体创造更好的沟通平台,这个支部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支部主页上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更新活动通知,还为每个同学开设了记录心路历程的blog空间。“支部网站为平时忙于科研的我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在这里精心打理自己的心灵花园。”建设网站的王喆真诚地说。说起网站,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迎奥运,乒乓球赛”、“参观新文化运动馆,发放问卷调查”、“欢度国庆,看升旗”、“传承五四精神,参观一二•九纪念碑”等支部组织的各种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会、体育比赛被同学们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

在采访的尾声,这些可爱的博士生给我们放映了自己制作的DV短片。DV中有一段是他们刚入学时的画面。片中,大家身着漂亮的学位服,在古朴的北大西门,装扮着几年后的自己,想象着毕业时的情景。几年后,当他们离开燕园这片美丽的土地,离开06级地质博士生党支部,回首自己曾经关于青春和科学的种种故事时,他们一定会发现,自己曾经演绎过的这段青春岁月,竟然在自己的生命中闪耀着如此夺目的光彩。(文/ 曹晓明、陈雨露、李垚)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