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8

【北大教授茶座第102期】唐士其教授谈“学术与心灵之镜”



【教授茶座第102期】唐士其谈学术与心灵之镜

 

11月26日下午,bob登陆网站 学生工作部举办第102期教授茶座,bob登陆网站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唐士其就“学术与心灵之镜”这一话题与到场同学们展开交流。

活动现场

唐士其教授从中西文化漫谈、古今文明对比,总结出从学术中获得人生的意义、价值和指导的途径。

其一,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此种观点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主要代表。在其统一的宇宙观中,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根据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宇宙的统一。但在这一观点下产生了两种人生价值取向。以智者学派为代表的一类学者关注社会阴暗面,将人类指引到生物性的自然中,强调“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一类学者关注秩序的统一、和谐,这其实意味着一种“人化的自然”,是人的自我理解在自然中的投射。根据这种理解,人的精神不出于自然,却不能违反自然。这样,人就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中国的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传统与此类似。

唐士其教授分享

其二,学术与人生规律的一致性。在中国传统的理解中,“学术”就是追寻“道”的过程,是对“理”的探寻。对道理的追求有一项最高原则,那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理的融贯与一致。这一中式理解与西方传统有相似之处。唐士其教授以柏拉图对话中的辩证法为例,说明学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矛盾—思考真理—完善真理”的过程。

学生认真听讲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如何从学术中获得人生的指引。唐士其教授引用一位前辈的话指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代代相传”。一旦选择“清”,就能获得正向的激励从而进入“清”的境界,卓越的学术可以启迪人生,对人生存在正向的激励。但关键时候,也需要个人进行权衡和选择。同学们应该先做人,后做事,正视生活的困境

学生提问

 

有同学提问学术如何对社会做出精确预言。唐士其教授指出,学术很难与现实保持一致,学术研究的逻辑较为单一,甚至带有个人偏好与主观追求,其过程和结论都较为理想化,而社会的运行逻辑是复杂多变的,学术研究与事实的运行偏差始终存在。学者应有严格的学术思维,因此需要保持学术与现实的距离,对现实采取不即不离的态度,实现学术的严谨性和纯粹性。有同学结合自身情况,提问应该怎么处理学术的“博”与“专”的关系。唐士其教授指出,学术应该是在“专”的基础上变得“博”的过程。如果只有“博”,那知识就是没有体系的、零碎的、无用的堆积。“专”就是要把知识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并以此延伸,各部分相互关联,让学术变得“博”。

 

现场合影

 

活动最后,唐士其教授与在场同学合影,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以阅读为乐”唐士其教授融汇古今、贯穿中西,以历史的、哲学的视角向同学们分析如何将“学术”与“人生”二者相互贯通,以学术指导人生,以学术成就人生。参与此次茶座的同学们表示,唐士其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学术与人生二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

 

唐士其教授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青年要实现自我价值,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北大青年会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追求真理、追求价值、追求人生,以探寻真理、坚持真理为己任,以真理指导实践,科学、有效地为国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102期教授茶座·微语录

 

微语录·一

学术是照亮心灵之镜,为我们激发内在的力量。

 

微语录·二

先修身,把人做好再考虑做事。

 

微语录·三

人最根本的特性是后天习得、外部激发的。

 

微语录·四

心灵之境不是在纯粹自然中获得的,而是由我们将对人的理解投射到自然中,并从中收获更丰富的体悟与反馈,学术与人生就是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微语录·五

学术的观察没有纯粹的客观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色彩。

 

微语录·六

学术就是探寻“道理”的过程。

 

微语录·七

学术的卓越与人生的卓越有时需要一种权衡与选择,而非是两全的必然。

 

微语录·八

学术研究的逻辑是较为单一的,但是社会的运行逻辑是纷繁复杂的,因此学术研究与事实的偏差始终存在。

 

微语录·九

学术对人生存在正向激励的可能,但更多时候也需要个人的权衡与选择。

 

微语录·十

对真理的坚守、对原则的坚守是不能放弃的。

返回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