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现在,bob登陆网站 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研究员
2021-现在,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
2015-2021,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博士后
2014-2015,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8-2014,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
2004-2008,武汉大学,理学学士
E-mail:liguoqiang@pku.ed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bob登陆网站
综合科研2号楼402室
邮件地址:bob登陆网站
综合科研2号楼402室,100871
研究组主页:https://lilab.mysxl.cn/
2021-现在,bob登陆网站 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研究员
2021-现在,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
2015-2021,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Ludwig癌症研究所,博士后
2014-2015,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8-2014,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
2004-2008,武汉大学,理学学士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98%的部分是非编码DNA,这些非编码DNA不仅是染色体三维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含有大量的基因转录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和抑制子。染色体三维结构和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动态变化,调控着基因的多样性表达,进而产生生命体中各种细胞类型。因此,发现并诠释这些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基因调控功能是我们理解细胞多样性和表型复杂性的关键切入点。本实验室利用单细胞多组学和基因组编辑等多种研究技术,研究细胞分化,器官形成,以及疾病发生等生物模型中的染色体构象和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动态变化和功能。基于调控元件与其靶基因在三维空间形成染色体环,我们将首先利用单细胞染色体构象捕获等技术研究转录调控元件与其靶向基因在不同细胞状态下的对应关系,构建基因与调控元件的连接网络。我们还将结合高通量的基因编辑技术在不同生物学状态下对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功能进行测定,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阐释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基因调控分子机理。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也将积极开发单细胞表观遗传组学和三维组学新技术,并探索新技术和非编码调控元件在人类发育、疾病、衰老等方向的应用。
2014,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14, 赛诺菲巴斯德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