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19日,作为百年校庆献礼活动之一,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ACM)全球总决赛于bob登陆网站 举办。在19日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竞争后,北大代表队以总成绩第三勇夺金牌,为校庆锦上添花,也大大提高了ACM的公众知名度。实际上,ACM并非传统意义上只为选拔精英的高冷赛事,除选拔优秀人才外,其举办的初衷更在于推动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比起大众心目中神仙打架般的高端竞赛,ACM与相关专业学习内容休戚相关,以具有趣味性和高参与度独领风骚。
ACM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计算机教学有着紧密联系。同时承担教学研究与竞赛教练任务罗国杰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要寻觅竞赛与教学之间的线索,以竞赛启发教学水平,以教学促进竞赛参与。目前信科本科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等和竞赛内容高度相关,甚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将竞赛题目作为课堂拓展作业鼓励同学尝试。当然,由于信科学院人数多、同学基础不一,本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而竞赛则更偏技巧性。在课程中增加ACM题目既能增加课程趣味性,又让同学们有接触竞赛、评估能力的机会,提高竞赛参与度;反之,同学参与的同时也是对其课内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学校也为鼓励同学参与,将ACM赋予学分、设为信科专业选修课程。如果能实现罗国杰提出的,通过知识点分类机制进一步打破竞赛与教学的壁垒,ACM将更好地达成双赢成就。
ACM竞赛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年年攀升,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是高校之间,ACM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就业方面,ACM的获奖记录无疑是求职中的重要筹码。但罗国杰认为,对于北大同学而言,仅仅参与ACM并非信科同学经历的两亮点,比起耗费大量精力在ACM竞赛奖励之上,不比进行实习或研究的投入产出比更高,所以选择参与ACM的同学大部分还是出于兴趣因素。信息学竞赛独特的魅力在于,将通过一行行代码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运行程序,给人极大的创造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在竞赛参与的同时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ACM竞赛本身要求团队参与,在结成团队和与其他团队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将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并收获与志同道合者的友谊,这一经历本身是弥足珍贵的。罗国杰也提到,最希望ACM让所有参与的同学形成一个可交流的团体,比赛本身反而是次要的,其最大的好处是让优秀的同学互相结识,以竞赛为桥梁建立一个亲密的、相互支持的次级群体。
对于未来北大参与ACM竞赛的期望,罗国杰认为,“北大办了这个总决赛,但不是到此为止了。我们要让ACM普及到非竞赛背景甚至非信科的同学。”正如上文所言,ACM的初衷是普及计算机教育,参与者甚至教师的多元化应是ACM竞赛参与的发展方向。
但ACM竞赛制度本身和其创办目的之间存在冲突。虽然ACM包含大量基础知识,但若想取得好成绩仍需要相当的竞赛技巧。其赛制从秋季延续直到次年春季,对于无竞赛基础的同学而言很难在三个月内达到与高中甚至初中的竞赛生同台竞技的水平。最终能从预选赛中脱颖而出的仍然是高中即有竞赛经历的选手,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背景学生参与的热情。
第42届ACM落下帷幕,但竞赛参与却并未结束。在因ACM竞赛建立的微信群中,仍会就各类题目进行热烈地探讨和吐槽;有竞赛经验的老选手也会在退赛后继续帮忙训练、提供信息。
ACM竞赛全程需要选手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进行比拼,这一被选手戏称为“公费旅游”的过程是他们最为开心和收获最多之处。ACM带给一届届选手们的不仅是能力上的提高,更是生理心理素质的训练和一种全新而精彩的生活方式。新一届ACM的选拔即将开始,竞赛之路仍道阻且长。
记者:许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