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2017年7月20日至2017年7月26日,bob登陆网站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地科班8名同学和郎伟光助教,在陈效逑老师、周丰老师和彭书时老师的带领下,于海拉尔、呼伦湖、齐齐哈尔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课程。实习主要任务包括:认识主要草本植物及其群落特征;观察土壤剖面的物理性质;观察河谷地貌形态和河流湿地景观;观测河流、湖泊的水质和水文状况;观测典型草原主要牧草的生长状况、草层高度、覆盖度以及打草和放牧状况;考察当地的人为活动及其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状况。
首先,同学们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观测研究站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谢尔塔拉农牧场,是欧亚大陆温性草甸草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观测研究站样地内对贝加尔针茅典型草原进行了观测,通过观察植被样方和土壤剖面,考察了典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和放牧情况。
图 1观测土壤剖面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呼伦湖为构造成因的矿化度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淡水湖。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呼伦湖近年来水质状况,并帮助同学们采集了呼伦湖的水样,对呼伦湖水质进行了监测。
图 2沿途采集流域水样及测量水速
然后,同学们来到了思歌腾博物馆。思歌腾,是蒙语“知青”的音译,但还有另一个意思:思歌腾,取“思”字表达了草原人民对于为草原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的广大知识青年的深切怀念;取“腾”字寓意着大草原在知青精神的激励下,通过草原人民的努力拼搏,一定会伴着新世纪一起腾飞。同学们在这里聆听了一个个动人的知青故事,纷纷表示知青一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图 3同学们聆听馆长讲解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扎龙”为蒙古语,意为饲养牛羊的圈。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已无明显河道,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在扎龙湿地,同学们惊喜地看到了数只美丽的丹顶鹤,并考察了扎龙不同区域的水质、水深、水生植被等情况。
图 4扎龙湿地合影
在这片大草原上,同学们从植被、土壤、水文、气候、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对沿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参观了知青博物馆,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调查了呼伦贝尔地区的草原植被以及水质状况,还结合遥感等数据,分析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实际出发,体验了真正的野外调研,感受到了地理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
二、环境科学野外综合实习
环境科学野外综合实习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张照斌老师带队,共十七名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环太湖地区进行考察。实习目的主要是深入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了解环境问题现状及环境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图 5师生在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为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合,在201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八十周年之际,实践团还专程参观了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全体师生跟随讲解人员,先来到沙家浜革命教育区,同学们在芦苇荡、照壁、碑亭、瞻仰广场间感受到了抗日时期沙家浜军民的鱼水情深和抗日精神。随后,师生们在沙家浜国防教育园参观了“歼六”战机、坦克、大炮实物和模型,增强了国防军事意识,提高了军事素养。而后,同学们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温了抗战历史,缅怀战士们的献身精神与崇高理想。新四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以及当地民众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心酸历史,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
最后,学生党员在革命纪念馆的党旗之下再一次宣读入党誓词,其余同学在团旗前重温入团誓词,接受思想洗礼,再注信仰力量。
沙家浜红色之旅,忆红色峥嵘岁月,听烈士英雄事迹,感先驱革命精神,一方面让我们铭记历史、心中警钟长鸣,一方面更加坚定了理想与信念。城市与环境学院15级本科生孙轶斌表示:“七七事变后八十年,时至今日,硝烟已散、战火已远,走在先辈的足迹上,我的内心仍受到极大的触动与震撼。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书写了属于他们的革命传奇和民族骨气,时至今日,我们更要认识和平的珍贵,更要正视历史、直面过去,以史为镜,书写属于我们的未来。”
三、野外生态学&植物土壤实习
2017年6月28日至2017年7月5日,bob登陆网站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生态地科班十三名同学和一位助教,在唐志尧老师和朱彪老师的带领下,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bob登陆网站 生态实验站,开展了为期8天的野外生态学、植物土壤实习课程。
图 6实习团在生态站外合影
在此次实习中,老师们带领学生体验了野外生态学、植物土壤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记录和操作。同学们切身体验了测样方、剖土壤等野外研究的技能,对野外研究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参观了中科院生态站和塞罕坝展览馆,了解了生态站内关于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各种实验,比如全球CO2、温度、降水等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领略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英雄从黄沙漫漫的荒地开创出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5%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艰苦历程。
图 7挖掘土壤剖面
图8实验室内处理土壤样本
为期九天,有困难当道,也有疲惫不堪,但是在自然这个巨大的课堂里,同学们也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领略了自然的神奇,更增进了同学的情谊。“正如老师所说:这个世界很美,等待你去发现,但是你得有发现美的能力。我们从森林到草原,从湿地到湖泊,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并将继续发现自然的魅力,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难忘回忆。”2015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张宏图提起这次实习时这样说道。
四、天津城乡规划实习
2015级城乡规划班于6月24日至29日赴天津开展“寻北方局革命足迹,探京津冀发展之路”城乡地域空间认知实习课程。城市与环境学院阴劼老师主持并参加活动,城乡规划班同学和研究生助教一行40人参加实习活动。
6月24日,实践团一行人员乘坐高铁抵达天津站。首先,同学们参观了天津规划展览馆。在解说人员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天津城从天津卫、天津府发展到近代天津的历史,认识了天津的规划情况。下午,实践团前往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考察学习
图 9认真专注的同学们
第二天,实践团前往天津老城区的五大道、解放北路、老城厢和海河进行考察。一条条街道,一栋栋建筑,同学们通过近距离感受,认知了天津租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空间格局。随后,大家又前往中共北方局旧址纪念馆参观,见证了曾经那段光辉历程,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图 10实践团合影
6月26日,实践团前往滨海新区参观。重点调研了泰达工业区、于家堡-响螺湾中心商务区、动漫产业园和石化港口。27日、28日两天,同学们组成小组,自主调研。调研期间,实践团乘船一同游览海河。6月29日,实践团离开天津,前往雄县、容城县和安新县考察,并参观了白洋淀抗日根据地,深入了解抗战时期白洋淀雁翎队的斗争历史。29日下午,实践团结束参观后从雄安新区乘车返回bob登陆网站 。
五、山东城乡规划调研
6月26日,学院2014级本科城规专业学生分成六组赴山东省17地市开展为期九天的实践调研,考察了济宁市三孔文化和泰安市泰山文化,学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山东省国土调研让同学们得到了课堂之外的许多知识,他们增加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人文地理综合实习
6月28日至7月4日,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在山东省潍坊市顺利进行。本次实习由冯长春老师和曹广忠老师带队,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4级和2015级共计17名本科生参加实习。6月29日,在潍坊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文海的陪同下,实习团参观了坊子区德日建筑群老区坊茨小镇,游览了白浪河湿地公园和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入学习了坊茨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案以及国家相关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的政策,对于坊茨小镇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图 11实习团队于坊茨小镇
6月30日,实习队伍抵达滨海新区,考察了滨海新区的规划现状和规划目标。7月1日,抵达青州市,参观考察花卉市场、青州博物馆、中晨艺术小镇和青州古城,深入了解了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7月2日,实习团队考察了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观光农业采摘园。7月3日,众人又前往潍坊市下辖县级市寿光市,与华以农业有限公司、潍柴动力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展开交流,了解企业发展历史与技术创新,探索企业转型的启示与未来发展方向。7月4日晚,同学们完成实习考察和调研任务返回学校,至此,实习圆满结束。
图 12实习团合影留念
七、地貌学实习
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大同地区的实习,第二阶段是在秦皇岛的实习工作。在大同的实习是从6月26日至7月5日,在大同的实习期间,同学们通过解剖黄土高原的山间盆地,了解了中国北方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同学们了解了大同地区的区域地貌概况,认识了实习区的火山、平原、山地、地堑地垒等各种地貌单元,明晰了实习区所经历的各种地貌过程。对于各种地貌形态的认识从书面上提升到了在现实中进行辨识,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后的地貌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图 13同学们绘制远景素描图
在7月1日当天,地貌实习党团日活动在大同县宾馆举行。城市与环境学院前任党委书记莫多闻教授,现任党委书记刘耕年教授,地貌教研室主任李有利教授,地貌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家富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在党团日活动上,莫多闻教授介绍了侯仁之、王乃樑、王恩涌、胡兆亮、崔之久五位老共产党人的先进事例。莫多闻教授指出,老党员们有着对党坚定的信念以及纯粹的事业心和刻苦拼搏的精神,他们的为人是超越我们一个层次的。莫教授号召同学们以党团日活动为契机,以五位前辈的事迹为榜样,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仅做学问,也学做人、学做事、学做优秀的共产党人。
图 14莫多闻老师做老党员先进事迹汇报
七月六日至七月九日,实习团对秦皇岛地区进行了考察,主要是了解当地的海滨地貌单元,考察了当地的几处海滩,认识了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同学们还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其人文地理特征有了相当的认识。认识地貌主要手段就是实地考察,而具有丰富的地貌考察价值的地方往往是各种知名景点、文化名胜。于是在大同秦皇岛考察期间,实习团还一并参观了悬空寺、恒山、云冈石窟、华严寺、老虎石公园、联峰山、翡翠岛等多个景点。参观过程充满趣味,有时还会有些劳累,但最重要的是,大家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暑期的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一直是我院的一大特色,这是由我院的学科特点和悠久的传统决定的。一次次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习实践活动对于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帮助。我们精心策划每一次实践活动,带给每一位同学最完美的体验,为大家留下最精彩的回忆。
我们行走在路上,用双脚丈量,用双眼记录,用心灵感受。我们始终期待着更远的前方,更美的风景。我们来自江南塞北,共同的理想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心系着城镇乡野,领略着自然风光和人文奇景。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止我们的前行,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环人。
学生心得:
潍坊实习期间,得以亲自参观一座城市完整的规划和建设,对城市规划中传统的历史街区等规划和当下新兴的特色小镇、生态开发区等都有所体验和认识。虽然时间短暂,只能走马观花,但管中窥豹,也略有所得。实习参观的很多地方,都有我院老师们的贡献,规划在他们手上落地,成为一门手艺,一门学问。我们后学者,也应努力自勉,不懈怠学业,走到城市中,实际感受规划。
汤鑫
当大巴车驶出秦皇岛市时,每个人都意识到,为期14天的地貌实习迎来了尾声。当微信群被声声感谢刷屏时,留恋与不舍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还记得那天在六棱山上等大巴车,我与张老师谈论学业问题时,老师望着满是砾石的山坡,感叹到:城环院培养出的一届届优秀学生里,鲜有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地理方面的科研工作;而北大的地理学教授也正渐渐老去,有青黄不接的势头。他由衷的希望,地理学的发展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老师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地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美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古有徐霞客周游十余年撰游记,而今则需要千千万万的地理人付出汗水与努力。“我们来自江南塞北,心系着城镇乡野”,这是学长与恩师们对我们的期待“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这则是我们北大人,更是北大地理人应有的担当。我衷心希望,曾经的北大地理系,现在的城市与环境学院,能够在新的时代里蓬勃发展,带领中华民族昂首走在世界前沿。
王子逍
本次环境科学野外实习内容丰富,日程安排合理,十分精彩,让我受益匪浅。本次实习加深了我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实习安排了与环境科学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参观学习,让我了解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可能毕业出路。在学校学习期间,对本专业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有时也怀疑毕业后的出路,这种专业不自信有些打击我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本次实习让我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了解更加深入,对我以后学习方向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帮助。环境科学专业实习只有本门课程,而且本门课程是首次开设,但是本课程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让我们在理论学习之外,亲身体验、实践,看到了更多就业的可能性。此外,本次实习也让我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在北京,雾霾非常严重;在无锡,蓝藻的恶臭十分刺鼻。各类污染问题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我切实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专业学习之外,张照斌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实习课程的独特之处。
孙轶斌
塞罕坝短短几天实习结束,学到的不仅是拉杨方认植物,挖坑取土壤样本,更是让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建成的不易。
经过50多年几批人的不断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由16%涨到了80%,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种树造林的行动中。
"屋顶上的扬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关系,而塞罕坝森林公园就是"屋顶"与北京的这堵围墙,相信这也是无数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原因之一。
地上是各种各样的林子,樟子松林、白桦林、落叶松林、蒙古栎林等,美丽的风景,而地下土壤层总是很快就能见到沙子,这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更凸显了前辈人植树造林的困难。
老师把塞罕坝植树造林的精神称为"艰苦奋斗精神",这很通俗,但这也是每一个学生态的人所必须的品质。
林罗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山东省国土调研让我得到了课堂之外的许多知识。在与政府各部门的座谈会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对自己分管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尽管我们学生是学习与土地规划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但是实际上感觉到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可能还不如这些从事实际相关工作的人。各市的领导虽然可能并没有学过这个理论那个概念,但是他们见过也做过太多实践,对土地及规划方面了解颇多,这让我非常惊讶,也让我感到了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到位。
关键行
一次实习,就是一场游历,我不太想把它描述为一次旅行,因为后者少了一些观察,少了一些体会。实习是短暂的,但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对于一个新的环境的惊鸿一瞥间,去试图去经验它,体会它,最终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生命内核。路途上稍有劳累,但总体是愉快和轻松的,与师友同游,其乐应是无穷哉!再转到对于天津这座城市上,最大的体会是它近代的一些特征较好的存留在现代的都市环境里,于是我在开头用“一座同时活在过去与现在的城市”来形容它。最后用刘易斯·芒福德的一个思想作结:城市的本质是人类生活,而生活的本质是交流。希望自己能带着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时间里再好好将这次实习回忆。
柳璨